近日,“體檢10年未作出癌癥預警” 登上新聞熱搜:張女士在愛康國賓連續體檢近10年,從未收到癌癥風險提示,2024年卻被確診癌癥晚期。
類似案例并非孤例?!吨袊M者報》調查顯示,68%的重大疾病漏檢者曾收到“未見異?!钡捏w檢報告:有人在體檢機構查出“乳腺增生”,次日便被醫院確診乳腺癌;同一份血液樣本,體檢機構顯示HPV陰性,三甲醫院檢測卻為陽性。這些案例暴露出的,是商業體檢在利潤追逐中對誠信的背棄。
當“篩查準確率”讓位于“日均體檢量”,“風險提示”被“套餐銷量”擠壓,體檢就容易從健康預警異化為消費服務,最終陷入“劣幣驅逐良幣”的惡性循環。消費者付出的是真金白銀的信任,收獲的卻可能是延誤治療的代價。如何重構行業誠信?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。
用“強制披露”打破信息不對稱。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第20條明確經營者需如實告知商品信息,但商業體檢??桃怆[瞞檢查局限性。衛健部門應統一制定《體檢項目風險告知模板》,要求機構明確標注“胸片對≤5mm肺結節檢出率僅32%”“普通胃腸鏡與無痛版本的適用差異”等關鍵信息,并在官網公示近3年漏檢率、投訴處理率及整改情況。杭州某機構因未說明腸鏡不含無痛選項被罰5萬元的案例,應成為行業規范的“警示牌”,讓消費者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主選擇,而非被“全項篩查”“精準預警”等營銷話術誤導。
以“動態監管”壓實機構責任。《醫療機構管理條例》第44條禁止擅自降低服務標準,但有數據顯示,部分商業體檢機構的單人平均檢查時長從28分鐘壓縮至17分鐘,暴露了監管漏洞??山梃b上海“雙隨機”模式,每季度隨機調取30%機構的檢查監控,對超聲檢查少于5分鐘、報告審核未達3分鐘的,按《醫療質量管理辦法》給予停業整頓;同步建立“體檢質量信用檔案”,將漏檢率、違規次數與醫保定點資格、稅收優惠直接掛鉤,通過提高違規成本,讓機構不敢因短期利潤犧牲檢查質量。
靠“法律兜底”筑牢健康防線。《民法典》第1218條明確醫療損害責任。北京市朝陽區法院曾判決,體檢機構因過錯導致患者治療受影響的,需賠償醫療費、精神損害撫慰費等;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23年判決也明確,檢查流程不規范的機構要擔責。期待這些判例能上升為司法解釋,明確“延誤癌癥治療3個月以上”“漏檢關鍵指標導致病情惡化” 等情形為重大過失。同時強制推行“重大漏檢責任險”,保額不低于50萬元,并引入消協公益訴訟,讓消費者受損權益有切實的救濟渠道。
健康期待容不得虛假承諾,商業體檢的誠信底色,既藏在每份嚴謹的報告里,也體現在每次負責的篩查中。唯有守住誠信底線,才能讓“年年體檢”真正成為生命健康的安全閥,讓行業在信任重建中重獲新生。(他山之石)(圖片源自網絡)